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作为二战的战胜国,新中国是如何进行的战后处理,日本侵华战犯为何犯罪,被处理后又是怎样的人生,被新中国管押的战犯为何视中国的监狱为“自我改造的学校”。近日,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日语系周桂香副教授领衔的“新中国对日战犯处理历史研究”团队在“澎湃新闻网”连续发文,基于中日双方一手资料,尝试还原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处理实情。
文一通过原战犯绘鸠毅的人生三部曲,介绍了一位日本普通知识分子被战争裹挟的百年人生。绘鸠毅任“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常任委员长多年,其思想转变的脉络非常清晰。绘鸠毅的思想转变,是中华文明中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日本等国对丛林社会追求之较量的典型案例。
关于新中国对日战犯处理的关注,国内外媒体和学界自1956年新中国对日战犯审判之日起从未停止过。文二、三“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处理”(上·下),用史实诠释了围绕“中归联”这一特殊群体百思不解的“奇迹”。文章基于中日原始资料还原了对日战犯处理过程以及被处理战犯的反应,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了新中国是如何将破坏和平、拥护战争的好战分子转变为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力量。
“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敌我矛盾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价值内涵超越不同民族间冲突的一次成功实践。
上述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从日本战犯认罪反省进程透视中国共产党对日战犯教育经验研究”(ZX20210717)”“从日本战犯归国后和平活动透视中日历史认识的落差研究”(ZX20150168)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均为日语系周桂香副教授。